
(健康时报记者 王艾冰)近日,用AI仿冒协和专家带货,推荐的“独家减肥食谱”引发大量关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也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少知名医生专家被AI换脸,用于“养生”“瘦身”等宣传,甚至销售各类商品,误导消费者。
针对这一问题,网信部门多次发文,11月14日,“网信中国”发布消息,近期,有网络账号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形象,在直播、短视频等环节发布营销信息,误导网民,涉嫌虚假宣传和网络侵权,严重破坏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网信部门严厉处置“百货超市小店”“娜娜好物联盟”等一批违法违规网络账号。目前已累计清理相关违规信息8700余条,处置仿冒公众人物账号1.1万余个。下一步,网信部门将继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问题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对恶意营销账号,发现一批、处置一批、曝光一批,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情节严重,或违反刑法
这一问题涉及的侵权方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为内容制造方,未经医生授权使用其肖像、声音制作虚假视频,属于核心侵权人,涉嫌非法收集和使用医生的肖像权、个人信息(面部特征、声音);二为AI技术提供者与平台,若明知内容虚假仍提供算法或技术支持,构成帮助侵权;此外,网络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未标识AI生成内容,也需承担传播渠道责任。”11月17日,医法汇创始人张勇律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其次,参与传播者也可能构成侵权。
记者注意到,目前上述行为主要表现为,用AI技术假冒专家的形象和声音,宣传某种特定的产品,并在一些自媒体账号上切条宣传,更有甚者,在视频中还会潜入商品购买链接。
“目前上述行为泛滥,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会造成违法,若销售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相关罪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告诉记者,首先在内容生成阶段,未经授权合成医生人脸侵犯肖像权,虚构养生言论可能损害医生名誉权;其次在内容传播阶段,发布的虚假养生减肥宣传内容,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广告真实性的要求,构成虚假广告;若通过该虚假宣传售卖不合格减肥产品,不仅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欺诈
邓勇表示,这一行为容易让公众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产生质疑,严重影响医生的职业声誉和个人口碑;对消费者而言,由于消费者很容易轻信医生专业形象的推荐而购买无效甚至有害的产品,既造成财产损失,还可能因不当减肥方式危害身体健康;此外,这种行为会扰乱医疗健康市场秩序,破坏公众对医疗从业者和网络信息的信任,加剧网络虚假信息乱象。
监管存难点,医生需牢记4步***
“当前执法困境主要表现为跨部门协作不足,网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信息壁垒,经常以行政处罚替代刑事打击。民事诉讼***成本高,很多人懒于发起民事诉讼,另外,违法成本低,行政罚款后仍可换壳重生。”张勇表示。
张勇提出,但根据现有手段监管并不难,首先强化技术监管,利用大数据分析追踪侵权链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者实施行业禁入;相关部门对符合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邓勇提醒,医生发现自己形象被利用后应当记住四步:首先固定侵权证据,及时通过录屏、截图、下载涉事视频,留存视频发布时间、链接、点赞转发数据等,为***提供基础依据;然后,及时向内容发布平台投诉和举报,明确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封禁涉事账号,若平台未及时处理,可留存沟通记录,后续追究其连带责任;第三步则可向网信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网安部门举报;最后可以提起法律诉讼,若侵权行为情节严重,比如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巨额财产损失,符合刑事立案标准,可配合司法机关追究侵权方的刑事责任。
“此类行为需通过‘民事+行政+刑事’三责联动,实现有效打击,需强化刑事威慑力。同时,公众应提高对AI合成内容的辨识能力,监管部门需突破执法壁垒,落实‘违法必究’。”张勇强调。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1-19 10:48:13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910.html
最新研究:20年间全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近乎翻倍2025-11-19
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调整:地贫、桥本等疾病标准放宽2025-11-19
黄奇帆:中国制造业正经历新格局下的三大转型2025-11-19
潜意识、负面思维、系统失衡……“心病”从何而来?2025-11-19
医生被AI换脸用于虚假宣传,网信部门高压严管2025-11-19
寒潮预警连续发布,外出重点护好头和颈2025-11-19
一到冬天总感冒,可能是你的鼻腔先“破防”了2025-11-19
我国仿制药产业经历变革,国产仿制药进入“抢滩时代”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