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6家IPO超去年全年,政策红利掀起上市潮

时间:2025-07-02 10:48:16点击:7健康头条

今年以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持续升温。截至7月1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发现,2025年上半年成功登陆港股的国内生物药企数量已经达到6家,超过去年全年(5家),几乎追平2023年全年水平(7家),募集总额达到134.3亿港元,超过2023-2024两年间募资总额(132.25亿港元)。

\

“政策红利是这一波生物药企赴港上市潮涌现的关键推手。”7月1日,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指出,港交所2018年推出的18C/18A上市规则在今年通过“科企专线”再升级(港交所“科企专线”来了,未盈利创新药械企业上市会更容易吗?),为尚未盈利或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这对研发周期漫长、资金需求庞大的生物制药企业构成重大利好。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积极优化企业赴港上市的备案流程,显著提升了上市效率。而相较之下,A股市场对未盈利企业的审核门槛持续提升,科创板IPO放缓,政策差异促使更多生物药企将目光投向制度更为灵活的香港市场。

与此同时,张毅分析指出,港股市场以国际投资者为主导的活跃生态,为生物药企“出海”提供了理想跳板。“企业在此上市,不仅能高效融资支持研发与商业化进程,更能显著提升全球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场并吸引国际合作伙伴。”张毅提到,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的融资高达884亿港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跃居全球首位,印证了其作为生物药企重要融资与发展平台的强大吸引力。

港交所官网消息显示,仅6月一个月,递表的医药企业就达到15家,预示着上半年这波港股生物医药回暖之风还将持续。明济生物创始人靳明宇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感慨,“这一轮回暖让人想起2020-2021年间的那段‘鼎盛时期’,唯一不同的是市场的逻辑已经完全变了,只会讲故事远远不够。”

以今年上半年成功IPO的生物制药企业为例,除了恒瑞医药手握多款核心管线、商业化前景明朗以外,其他药企如映恩生物在过去三年间,曾就核心ADC管线与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Avenzo、BioNTech累计达成3起BD(对外授权)合作,授权金额超过60亿美元。药捷安康的核心管线MTK抑制剂TT-00420已进展到关键临床阶段,并具有同赛道最佳的潜力。

“港股市场是全球医药投资市场信心正逐步修复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内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企业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国内的创新药融资环境也会持续复苏。”张毅同时提醒,随着行业向上发展,竞争白热化趋势不可忽视。生物药企欲在机遇潮头行稳致远,必须在产品研发实力、多元化资金募集能力、长远战略规划以及高端人才储备等核心维度持续深耕,构筑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竞争优势。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