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7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举办“蛇伤规范化救治优秀病历推荐——江西站”会议,旨在进一步提高蛇伤救治水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赖荣德介绍,我国蛇咬伤存在区域性特征,总体上是南多北少,但由于对此认知不足,在传统观念里,蛇咬伤救治让人感觉较为“神秘”。随着《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2018)》、特别是《中国蛇伤救治指南》发布及推广,蛇伤救治正逐步走向大众化、规范化。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医生积极参与到蛇伤救治工作中。
临床上,根据蛇毒对人体的毒性效应,分为神经毒、血液毒和细胞毒类蛇。《指南》中推荐“毒蛇咬伤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中毒特征,避免过分强调致伤蛇种的确认”。赖荣德教授介绍,我国蛇种众多,临床医生难以全部辨识,况且有近30%蛇咬伤看不清或没看到致伤蛇,通过中毒表现作为诊疗的着力点,相当于把蛇伤救治的门槛降低了,更有利于基层医生开展蛇伤救治。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部主任曹承楼认为,《指南》发布促进了蛇伤救治网络的建设,通过交流与培训,既往“不敢治,不会治”的现象渐渐改善,基层医院规范化救治有明显提升。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伍家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余晓刚表示,公众及基层医疗人员在蛇咬伤院前处理中,常存在盲区切开伤口、绑扎方式不当等误区,易加重伤情或延误送医。《指南》提出“不伤害、不延误”的核心原则,明确现场仅需开展非创伤性急救,并规范绑扎部位与方法。目前,医院通过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专项培训、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为蛇伤院内救治争取了黄金时间。
赖荣德教授特别提醒,毒蛇咬伤救治“时间就是组织”,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指/肢。因此,院前应最大限度缩短处置时间,患者最好及时呼叫“120”或当地指定急救电话,快速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或有蛇伤救治能力的医院,切忌等到中毒症状发作再送医。此外,对于临床医生,应遵循抗蛇毒血清使用四项原则“尽早足量、及时追加、同种专一、异种联合”,可以大幅度降低致死致残率。
被毒蛇咬伤后2小时内使用抗蛇毒血清效果最佳,当然,只要有毒蛇咬伤中毒的表现,多长时间开始使用抗蛇毒血清都不算晚。目前,常见的4种抗蛇毒血清均已作为医保甲类药品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不过,多位专家建议,能在未来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将“毒蛇咬伤救治中的抗蛇毒血清使用”按照特例单列的除外模式应用,将更有助于保障“尽早足量”的使用,提升救治效果。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8-29 10:48:33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435.html
《科学营养大咖说》栏目开播,倡议“每天一杯优质高蛋白2025-08-30
让络病理论真正活起来,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硬皮病2025-08-30
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口服靶向药获批上市2025-08-30
超50种罕见病药品通过2025医保、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式审查2025-08-30
一粒小药丸里的大变革,国产新药研发的技术突围2025-08-29
402种药品降价背后的民生,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下的生命曙光2025-08-29
本周医药健康领域13起投融资,5起融资超亿元2025-08-29
美国更新高血压指南,这三条降压建议值得关注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