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队发现肠道菌群新靶点,助力“精准营养2.0”

时间:2025-08-29 10:48:36点击:1健康头条

“肠道菌群就像一座‘生化工厂’,其产生的菌源酶能合成传统宿主无法生成的活性分子,这些分子可能是疾病干预的关键靶点。”8月18日,在中国营养学会精准营养产业分会第一届精准营养创新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研究员庞艳莉介绍。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庞艳莉团队在肠道菌源胆汁酸调控代谢性疾病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不仅发现了新型胆汁酸及其作用机制,还开发出基于菌源酶的精准营养干预策略,为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等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路径。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发病率逐年攀升,但传统治疗手段存在局限性。庞艳莉团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修饰胆汁酸,产生多种新型代谢物,直接调控宿主代谢和免疫功能。

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例,团队发现普通拟杆菌(B. vulgatus)通过胆盐水解酶(BSH)水解胆汁酸,抑制免疫细胞分泌白介素-22(IL-22),进而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补充IL-22或特定胆汁酸可显著改善症状。这一发现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学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专利已获批。

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一种全新的氨基酸结合胆酸(Trp-CA)。Trp-CA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补充后可激活孤儿受体MRGPRE,促进内源性GLP-1分泌,改善糖耐量。“与传统GLP-1受体药物不同,Trp-CA通过内源性途径调节血糖,副作用更小。”庞艳莉解释。

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如副干酪乳杆菌LC19)能高效合成Trp-CA。团队与企业合作,基于该菌株开发了辅助降血糖的益生菌产品,目前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随着研究深入,庞艳莉提出“精准营养2.0”框架,强调机制靶点明确和功效可验证。“过去营养干预是‘一刀切’,现在需明确谁适合干预、如何干预。”她举例,针对GLP-1分泌不足的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补充Trp-CA或者益生菌来治疗。“过去是缺什么补什么,现在要明确营养物质如何通过特定机制调节疾病。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检测患者的菌群和代谢物谱,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干预。”庞艳莉表示。

精准营养2.0需要跨学科协作,包括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和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庞艳莉团队的工作展示了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与产业端紧密合作。基于菌源酶靶点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已开发出多款功能原料和益生菌产品。例如,副干酪乳杆菌LC19作为辅助降血糖的新型益生菌,即将进入市场。庞艳莉强调,“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需经过严格的机制验证和人群试验,这是精准营养2.0的核心。”

未来,随着更多菌源酶和代谢物的发现,精准营养干预将更趋个性化。“我们的目标是让公众通过科学补充益生菌或代谢物,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健康管理。”庞艳莉说。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