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唯体重论”:现在的减肥,到底在减什么?

时间:2025-10-15 10:48:18点击:1健康头条

(健康时报记者 韩金序)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的人体重指数(BMI)正常,却依然面临健康风险?10月10日-12日,第十四届北京老年内分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现代科学减重已经告别“唯体重论”,正进入一个以个体为中心、关注全身健康的精准管理新阶段。

肥胖分“类型”,减肥需“对因”

“现在很多人减肥,可能还只看重那个数字(体重),但我今天分享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除了这些数字,我们可能还要更关注一些像是睡眠质量,包括腰围、腰高比等指标的变化。”陈莉明表示。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肥胖症),涉及多学科、多病种。因此,体重管理指南强调的科学减重,其核心目标是改善健康状况,而不仅仅是体重的变化。陈莉明强调,体重秤上的数字,无法区分减掉的是宝贵的肌肉、水分还是有害的脂肪。

肥胖的成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陈莉明介绍了梅奥中心的一项研究,将常见的肥胖类型归纳为四种:一是“肠饥饿型”,因胃肠蠕动快,饥饿感频繁;二是“情绪饥饿型”,因压力大、睡眠不足,导致通过进食缓解情绪;三是“低代谢型”,因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易蓄积;四是“脑饥饿型”(或称奖赏性),对美食存在强烈的心理依赖与渴求。

“鉴于肥胖成因的多样性,任何网红的个人减肥经验都无法替代科学的疾病管理,必须对个人的肥胖类型和病因进行评估,需要除外继发性肥胖,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陈莉明强调。

普通人应该如何自我监测,发现需要重视体重管理的信号?陈莉明给出了两个简单易行的家庭监测指标:

体脂率,而不仅是体重:“有的体重秤上还带体脂成分的分析……至少能够提示你的胖,是因为骨骼太沉了,还是脂肪(肥肉)多了,还是瘦肉(肌肉)多了。”陈莉明提到,在减重过程中,保留甚至增加肌肉量至关重要,因为肌肉是消耗热量的大户。盲目节食可能导致肌肉大量流失,反而降低代谢,为日后反弹埋下隐患。

腰围,是健康的“警报器”:“一个腰围尺我们就能看到是我肚子太大了,四肢太细了,还是全身的皮下脂肪增厚。”陈莉明特别强调了中心性肥胖(腹部肥胖)的危害,“内脏的脂肪的沉积意味着胰岛素抵抗较高,管控不佳很容易罹患代谢性疾病。”

科学减重是系统工程,警惕网红“偏方”

针对风行的网红减肥法及自行购药行为,陈莉明提醒,例如“生酮饮食”并非普适方案,可能导致营养失衡、血脂异常等风险,长期安全性缺乏循证证据。而对于GLP-1受体激动剂等“减重针”,其具有药物属性,存在甲状腺髓样癌家族史、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等多种禁忌症,且可能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必须在医生评估与随访下使用,切不可盲目跟风。

陈莉明介绍,科学的体重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依托多学科团队(MDT)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遵循阶梯原则:生活方式干预可实现约5%的体重下降;效果不足时,经评估可启用药物辅助,目标为减重10%-20%;对于重度肥胖者,代谢手术也是选项之一,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真正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来对待。”陈莉明总结道,现代减重的内涵已远超越“变瘦”,而是一项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以改善健康为核心、量身定制的科学管理计划。告别盲目跟风,转向对体脂、腰围及代谢健康的综合关注,才能实现科学减重。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