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误吞异物看似小事,却有致命风险。近日,上海瑞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七旬女性。她在家食用红枣时,不慎将枣核一同吞入,起初未加留意,直到第四天出现吞咽困难加重并伴有发热,才被家人紧急送医。
经检查,这枚小小的枣核已部分穿透患者食道壁。医生表示,若再延迟救治,极有可能导致食道穿孔、纵隔感染,甚至引发致命性出血。经过多学科会诊与协作,医疗团队最终通过食道镜将枣核完整取出。在接受约两周的系统治疗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类似的惊险情况在临床并不少见。”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安介绍,此前有一位六旬患者因喉咙不适就诊,检查发现“罪魁祸首”是一块鸡骨头,已在喉咙中滞留四五天。另有患者因枇杷核嵌顿于食道一周多才就医,因延误治疗导致感染。李安表示:“逢年过节这些险情更为常见,喉咙被枣核、鸡骨头、鱼刺,甚至假牙卡住的情况时有发生。”
食道异物为何会带来严重后果?李安解释,食道壁本身较为脆弱,当尖锐异物存留其中,伴随吞咽动作,异物可能越嵌越深,甚至穿透食道壁,导致穿孔并引发胸腔感染。更严重的是,若异物损伤周围动脉血管,可引起急性大出血,直接危及生命。
老人与儿童是食道异物卡喉的高危人群。老年人多有视力减退、反应能力下降或感觉迟钝,易误吞异物且不易及时察觉;儿童则因咽喉防护机制尚未发育完善、吞咽协调能力较弱,加之危险意识不足,更易发生意外。
李安特别指出,面对异物卡喉,许多民间偏方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损伤。例如“吞饭团”可能推动异物深嵌,加重食道组织损伤;“喝醋”并不能有效软化骨头或枣核等坚硬异物;“催吐”可能导致二次伤害,甚至使异物误入气道,引发肺部感染。
李安提醒,食道组织较为脆弱,在食用红枣、鱼类等带有核、刺或小骨的食物时,务必细嚼慢咽,保持警惕。如怀疑误吞异物,应立即停止进食,可尝试做“空咽动作”(即不吞咽食物或水的空口吞咽),如出现明显疼痛或持续异物感,应尽快至医院耳鼻喉科就诊。24小时是处理食道异物的黄金时间,及时就医能有效预防感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0-20 10:48:12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747.html
“六十而智”,新研究称60岁或是大脑功能的黄金时代2025-10-20
枣核误吞险致命!医生提醒:“咽饭喝醋”要不得2025-10-20
激素类眼药水不是“万能药”,长期滥用有失明风险2025-10-20
肝内胆汁淤积症新药开出国内首方2025-10-20
软骨发育不全患儿在上海用上“救命药”2025-10-20
这款四价流感疫苗扩至6月龄以上人群,上海、武汉等多地开打2025-10-16
女子踩指压板脚底出血,医生提醒:脚底痛感不等于锻炼有效2025-10-16
查出乳腺结节、乳腺增生很焦虑?专家:与乳腺癌无必然因果关系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