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孔天骄)“作为麻醉科医生,我每天在手术室见证生死,太清楚血液病患者有多渴望‘生’的机会。”9月10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生刘钧(化名)接受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2021年穿军装保家卫国,2025年穿白大褂救死扶伤,现在能捐造血干细胞救人,算是圆了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1999年4月出生的刘钧,从守护家国安宁,到守护生命健康,他的“担当”从未褪色。
刘钧的公益初心,在学生时期就已悄然萌发。2018年10月,正在上大学的他,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献血活动,那是他首次勇敢地挽起袖子,捐献了200毫升的全血。“那一刻,就觉得,作为医学生,献血是最直接的‘临床实践’——能亲自帮到患者,比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更有温度。”
自那以来,只要条件允许,他便会定期前往献血点。截至目前,他已累计献血4次,总血量达到1600毫升。献血证上的每一次记录,都见证了他对救助他人、救死扶伤初心的坚持与践行。
在2021年3月,刘钧怀揣着对军营生活的憧憬,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武警机动部队的一名战士。“在部队里,班长常说‘军人就是要为人民扛重担、解难题’。”那时,刘钧便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将坚守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
经过两年的军旅生涯,2023年3月退伍后,刘钧带着军人的坚毅品质回归校园,继续深造医学专业。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穿上了象征着救死扶伤使命的白大褂,成为一名麻醉科医生。
2024年3月,在一次医院举办的公益活动中,刘钧首次深入了解了中华骨髓库。面对那些在生命边缘挣扎的病患,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留下了8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那时候就想,要是能配型成功,我一定要帮患者渡过难关——这是医者的本分,更是军人的担当。”
2025年6月,刚入职一个月的刘钧,在手术室忙碌时,错过了一通特殊的电话。他的手机当时设置为静音模式,手术结束后他注意到屏幕上的未接来电,回拨过去后,才知道电话来自红十字会。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华北地区一位男性患者成功配型时,刘医生没有一丝犹豫,他回复:“没问题,我随时都可以准备!”
在准备捐献的日子里,刘钧常常想起他曾接触过的一位患者,“那位阿姨的丈夫两年前意外离世,后来她自己又查出胃癌晚期,家里还有个9岁的女儿。当时我们手术室所有医护人员都想救她,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那种无力感特别难受。”
捐献前,刘医生特意给患者写了一段话:“阳光总在风雨后,以后的日子都会好起来的,每一步都是值得期待的美景。”他希望这句话能给患者力量。
9月10日上午9点,刘钧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开始。穿着白大褂躺在采集床上,他说,“我是医生,更清楚这份‘生命种子’对患者意味着什么。能有机会帮到那位男性患者,让他的家人不用承受离别之苦,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9-13 10:48:30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490.html
一枚胶囊、一根内镜……北京友谊医院新科技亮相服贸会2025-09-14
优秀辅具不仅是工具,更应该是一套完整解决方案2025-09-14
北京即将启动国产九价HPV疫苗接种2025-09-14
7类医用耗材数据库9月底前全部落地实施2025-09-14
世界急救日:口口相传的一些急救做法可能会“帮倒忙”2025-09-14
增高汤竟致睾丸增大?哪些补品乱用反而会抑制长高2025-09-14
本周医药健康领域14起投融资,4起融资达亿元2025-09-14
9万人AI早筛出近20例胰腺癌!最小病灶仅1厘米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