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拔罐不当引发截瘫,医生:留罐时间应为5~15分钟

时间:2025-09-27 10:48:07点击:8健康头条

(健康时报记者 曹宇悦)近日,“一男子连续拔罐两天后双下肢肌张力为零”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悉,陈哲(化名)因腰背疼痛请家人为他拔罐“祛湿”,每次拔罐时间都超过1小时,连续拔罐两天后他感到下肢无力。经检查,医生发现陈哲双下肢肌张力为零,不当拔罐直接引发了脊髓损伤。

9月25日,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石海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如穴位、经络),以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起效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局部血管,造成一种缺血后再灌注的效应,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或者通过刺激神经来调节身体机能、治病保健。无论是教材规范还是临床实践,常规的留罐时间都建议在5~15分钟。

石海卫介绍,当留罐时间过长、负压过高,造成了微血管内血液滞留,同时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使组织长时间缺氧,最终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患者自行在家拔罐是可行的,但需严格遵守规范,了解拔罐的留罐时间、适宜部位、适应症和禁忌症。”石海卫提到,并非所有部位都适合拔罐。拔罐时应注意避开皮肤破损、溃疡、水肿、过敏处,以及长有皮疹和肿瘤的部位;大血管分布处、心前区、***、骨骼凸凹不平处、毛发过多处也不适合拔罐。

哪些患者不适合拔罐?石海卫表示,患有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浮肿等严重疾病的患者;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处于高热、抽搐、痉挛发作期,或过度疲劳、饥饿、醉酒、饱腹、口渴状态的人群;年老体弱者、儿童,以及精神紧张、对疼痛敏感者,均不适合拔罐。

患者居家拔罐时,需先了解并选择准确的穴位或肌肉丰厚的部位进行操作。施术时要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留罐时间一般为5~15分钟,初次治疗或年老体弱者的留罐时间宜短,夏季留罐时间也应适当缩短。同时,建议选择透明的罐具,以便随时观察罐内皮肤变化,若出现异常疼痛,应立即起罐。

石海卫建议,居家拔罐一般首选抽气罐,因为火罐用的酒精市面上很难买到,且如果操作不熟练,酒精掉在皮肤上会导致皮肤烫伤,还有可能还会留下疤痕。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及拔罐部位,选择适当的罐具、吸拔力和留罐时间。若患者在留罐期间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让患者平卧并注意保暖,同时让其饮用温开水或糖水。

拔罐后的护理也很重要。石海卫解释,拔罐后局部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需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吹,3~4小时内不宜洗澡。拔罐操作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使用真空罐时因长时间缺氧导致的起泡,以及使用火罐时因操作不当引发的烫伤。若发生烫伤,应立即用冷水冲洗或冷敷,之后涂抹烫伤膏,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若出现水泡,小水泡无需特殊处理,大水泡则需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处理,以防感染;若出现皮肤破损,需先用消毒液清洁伤口,再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