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2024年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3.93岁

时间:2025-11-14 10:48:13点击:2健康头条

1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介绍,“十四五”时期,首都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2024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3.93岁,常住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0.69/10万和1.3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

我们贯彻“预防为主”理念,统筹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聚焦健康影响因素,扎实推进20项健康北京行动,十六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4.6%;率先开通省级12356心理援助热线,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累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460余万人次;出台四大慢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构建慢性病“预防、筛查、管理、急救、治疗、康复”全链条一体化防控体系,全市已建成11个国家级和5个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重点慢病过早死亡率9.16%;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市14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2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体重管理服务,让群众拥有更加健康有品质的生活。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医疗资源日益均衡可及

我们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区域转移,平原新城等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5.09张,较2021年增长14.6%;大力增加儿科、精神卫生等短缺医疗服务供给,全市7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儿科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童诊疗服务全覆盖,162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94家开设睡眠门诊;建成覆盖城乡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基本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1个急救工作站的目标,全市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全市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新建1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逐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建成预约转诊平台,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提前两周向基层医疗机构投放号源,91家三级公立医院实现50%号源投放,2025年转诊服务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10倍。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们不断提高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12类国家医学中心落地北京,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达到23个,占全国近一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377个,居全国第一;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20个疑难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彰显中西医结合独特优势;推动基层服务提质增效,完成9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升级改造,配置更新3万余件/套医疗设备,推进建设763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中医馆和中医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出台8类慢性病长处方清单,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70%。

推动“三医”信息化建设,医疗服务持续优化便捷

以信息化赋能就医全流程,不断完善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覆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近300家,172家医疗机构支持检验报告查询,250家支持医疗影像查询。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全市互联网医院达110家,307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今年1月至9月,全市互联网诊疗量181.82万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11倍。持续推进便民服务,209家医疗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挂号、缴费掌上办理;全市近6000家医疗机构能够出具电子票据,减少排队打印的不便;250家医疗机构实现300项医学检查、181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共享;252家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周末门诊,为上班族就医提供便利;164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126家试行全院床位集中统一管理,293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让群众就诊更加高效、舒心。

突出“一老一小”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加系统连续

我们持续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制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工作措施,推进育儿补贴制度顺利落地实施,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出台省级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和补贴政策,普惠托位超过4万个。优化妇幼健康服务,建设母婴友好医院81家、儿童健康友好社区209家,成为全国首批实现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消除目标省份。新生儿免费疾病筛查病种增至15种,每年为儿童开展视力、孤独症等五类重点疾病免费筛查等,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占比超过90%,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建设32家老年护理中心、20家安宁疗护中心,19家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机构,全方位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