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线上购物和社交平台上,抗抑郁药物的出现率越来越高。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与米内网提供的数据,2024年我国抗抑郁药零售市场销售额为1365万元;抗抑郁化药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91亿元。这类曾让人高度敏感的处方药,正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加与药物可及性的提高,实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
“我好久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了。”抑郁症患者张先生说,他认识的人里,已经有近10个出现躯体化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崔永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抑郁症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有的重度患者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如胸闷、气短等。
患者数量的增长,也伴随着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就诊意愿的提升。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生举例说,他们医院近三年的抑郁障碍就诊人数年均增长达到15%左右。在其个人门诊中,2024年接诊的抑郁障碍患者已超过300人次。“过去,许多患者尤其是农村居民,习惯将情绪问题归因于‘想不开’,而非疾病;现在科普多了,患者对抑郁症的‘病耻感’明显少了,更多人会选择主动求医、前往正规医院治疗,并遵循医嘱服药,不再随意停药。”
三个月前,30岁的张女士确诊抑郁症,白天焦虑、情绪低落,夜晚难眠、辗转反侧。遵医嘱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最开始的一种药,到‘五朵金花’(临床使用较广的五类药品),陪我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现在,天空晴了,情绪不再低落,睡眠也正常了。”
抗抑郁药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抗抑郁药种类繁多,临床使用较广的五类药品合计市场占比超过55%。在我国,受到抑郁症患者数量增加和人们对心理健康认知提升的双重影响,抗抑郁药市场显著增长。多份分析报告的研判均显示,中国抗抑郁药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13%。
“我国抗抑郁药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级别。”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投融资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解奕炯说。过去,辉瑞、赛诺菲等跨国药企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品牌影响,一直占据市场优势;如今,在国家集采政策的推动下,与原研药效果一致的国产仿制药逐渐成为医疗机构的首选,开始与进口药抢夺市场。
从2019年1月国家实施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开始,至今已完成十批集采。公开信息显示,至第七批集采,共有9个抗抑郁药品种被纳入,27个本土企业中标,均为国产仿制药。另据《2024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TOP20》数据,排名前十的药企中,8个是国内企业;14个集团销售额实现正增长,其中国药集团大涨63.52%,海南合瑞制药大涨24.57%,华海药业、新和成、晖致涨幅超15%,灵北、健康元药业、翔宇药业、复星医药涨幅逾11%。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抗抑郁药在社交平台上被包装成可爱的卡通形象,一些药企还会推出以药品为原型的卡通玩偶;网购平台上,氟西汀、西酞普兰等抗抑郁处方药,甚至与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不断被“种草”推荐。更为可怕的是,只要在网上频繁搜索过失眠、压力等相关内容,各平台就会弹出抗抑郁药相关科普软文或购药链接等。
解奕炯分析说,药企与平台的合作远超传统广告,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网络平台可以帮助药企实现“精准推送”。当抗抑郁药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购买,甚至被精准营销,其滥用风险就必须引起重视。
“从我国抑郁症患者年龄分层看,中青年较多,他们善于在互联网获取药物信息,了解疾病治疗过程。”崔永华说,这种对精神类药物的卡通化宣传有利有弊,一方面能帮助患者提升认知,不再抗拒服药,另一方面也埋下药物滥用隐患。刘生补充说,不少患者在初次来门诊前,已自行服用过抗抑郁药物。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用药不规范,容易导致药物疗效不足,反而增加了后续的治疗难度。
刘生强调,抗抑郁药物是处方药,并非普通商品。在缺乏医师持续评估和干预的情况下,不仅存在用药风险,还可能因不规范的停药引发撤药反应,甚至导致病情反复。当前便捷的线上购药渠道,省去了关键的医生评估环节,可能放大上述风险。两位医生反复强调,抗抑郁药绝不能走营销之路。首先,相关机构应加强线上平台的监管,对精神类药物限制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营销。其次,患者如选择线上复购药物,必须定期到医疗机构复诊,由医生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方案。最后,抑郁症药物生产企业在扩张市场的同时,不应忘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义务引导公众进行规范诊疗。
“现在药物可及性越来越高,但鉴于这种疾病的特殊性,其市场增长的价值不应是卖了多少药,而在于是否能帮助用户走出情绪深渊,是否真正让抑郁患者看到希望。”解奕炯说。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1-14 10:48:12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891.html
年均开出上万盒,中医院代茶饮调理“三高”2025-11-14
钟南山院士:推动“健康中国”与“数字中国”同频共振2025-11-14
国家医保局: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已过亿2025-11-14
北京居民2024年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3.93岁2025-11-14
年销超91亿元,抗抑郁药市场增长的喜与忧2025-11-14
做好两方面,老人自理寿命增加近4年2025-11-14
数读健康|北京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3.93岁2025-11-14
七省份率先实现“生娃少花钱”,生育保险政策暖民心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