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地“小飞虫”泛滥,专家:秋季常见,无毒不咬人

时间:2025-09-29 10:48:09点击:3健康头条

(健康时报记者 侯佳欣 实习记者 梁思涵)“去满洲里的路上挡风玻璃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如同急雨,再望向远处,成群的小飞虫如黑色旋风般卷地而起”“东北特产小咬,铺天盖地的,出去嘴里眼里全是”……9月下旬以来,东北、内蒙古等多地街头出现漫天飞虫,引发市民担心。这些小虫是什么?对人体有害吗?

“这些小飞虫其实是蚜虫的一种,为‘有翅蚜虫’,通常有两对翅,属于植食性昆虫,虽烦人但对人体无毒无害。”9月27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每年秋季,蚜虫进入繁殖旺季,为了产卵和寻找越冬场所,它们便开始四处“飞舞”。

周兴苗进一步解释,秋季来临时,蚜虫感知到季节变化,产出可以长出双翅的雌性迁移蚜,从草本植物迁飞,寻找合适的木本落脚,并产生雌雄两种后代,雌雄成虫交尾后产卵,以抵抗冬天的低温。由于今年秋季诸多条件都非常适合蚜虫生存,导致其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

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樊东教授也表示,蚜虫平时生活在田间地头,此前没有翅膀,只能爬行,到了春秋两季,它们才会长出翅膀飞行,为的是产卵越冬。目前这个季节,正是成虫找树木缝隙产卵的时节,城市绿化中的树木成了“目的地”。

有人称这些小飞虫为“小咬”,其实并不是,“小咬”学名叫蚋,一类与蚊子,家蝇相近的吸血昆虫。如何分辨蚜虫和蚋?樊东表示,蚋有一对翅膀,而蚜虫有两对翅膀,两长两短。蚋吸食人血,会引起皮肤红肿,而蚜虫以植物汁液为食,对人无毒。

“蚜虫种类十分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不同区域的优势种类存在差异,北方地区以苜蓿蚜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棉蚜更为常见。蚜虫不具备叮咬人类的能力,对人体无毒无害,公众无需过分担忧。” 周兴苗表示,每年这个季节,蚜虫出现集中活动的情况较为常见,这属于自然现象,与灾难预警等并无关联。“这类小虫对温度较为敏感,随着气温下降,它们会自然消失。”

周兴苗介绍,蚜虫对黄色、红色、绿色具有明显趋性,尤其容易往这类颜色的物体上聚集。这是因为蚜虫主要取食植物的幼嫩部位,而这些部位通常呈现黄、绿等鲜亮色彩,蚜虫会通过颜色定位寻找食物来源。因此,近期外出时,尽量避免穿着亮色系衣物,减少对蚜虫的吸引。为防止蚜虫误入口鼻,建议佩戴眼镜和口罩,降低其进入眼部、口腔的几率。

若不慎遭遇蚜虫侵入,需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处理:若蚜虫钻进眼睛,可立即用清水轻柔冲洗,将其洗出;若进入耳朵,可用干净棉球轻轻沾取,尝试将其带出,入耳位置较深时,切勿自行使用工具掏挖这可能会损伤耳道或鼓膜,遇此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处理。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