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得长”到“活得好”,老年医学如何发展?

时间:2025-10-31 10:48:06点击:2健康头条

(健康时报陈龙飞)“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10月10日,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老年医学该如何发展?

老人的健康寿命有待提升

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所长、湘雅二医院刘幼硕教授介绍,“当前老年人疾病的核心特点是常常‘多病共存’,即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2/3患有慢性病,其中43%同时罹患两种及以上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教授介绍,“老年人慢性病控制率不理想。”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高血压患者人数达14亿,但控制达标率仅约20%①。“即便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顶尖医院,就诊患者也存在诸多认知误区,比如患病十几年却不了解饮食与生活方式管控的重要性,服药后不复查、不清楚指标是否合格,最终导致病情反复甚至造成靶器官损害。”

“另外,健康预期寿命不足,长期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康琳举例,比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一系列危害,“看似花了药费,却没达到治疗效果,反而增加后续医疗支出。”

刘幼硕表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长,不健康生存期(包括失能期)长达9年多。这意味着约三分之一的晚年时光可能在失能或病痛中度过,既降低老人生活质量,也加重家庭照护负担。”

“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②。因此,如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刘幼硕表示,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正从“活得长”向“活得好”转变。

老年医学的诊疗模式亟需优化

刘幼硕介绍,“将衰老现象误判为疾病、过度医疗,是临床常见问题。老年人群年龄跨度极大,从60岁到100多岁不等,这些人的健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90岁的老年人甲状腺功能指标TSH上升到不超过10其实是正常的,这是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也是长寿的标志之一,若按40岁人群的标准来用药,反而是过度医疗,还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等风险。”她表示,“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远非单一专科科室能够满足,因此老年医学科应运而生,为老年人群提供整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康琳介绍,“很多人不知道老年医学科能解决什么问题,以为只是‘老年心内科’‘老年呼吸科’的简单叠加,实则不然。老年医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全人、全程、全团队、全家管理’,不仅要梳理全身疾病,还要关注老人的心理情绪、用药安全、营养状况以及照护者本身、医疗连续性和社会支持等,这些是传统的专科诊疗难以覆盖的。

“很多人仅凭症状就判断去哪个科室就诊,这可能导致患者在多个科室辗转却找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比如,突发胸口疼痛就前往心脏科检查,无果后再转消化科、呼吸科,最后才发现是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康琳表示,“传统西医按照器官系统划分疾病的方式已难以适配老年人复杂的健康状况。”

\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教授。受访者供图

在刘幼硕教授看来,老年医学有四个范畴。一是老年人特有疾病,如老年骨质疏松症等;二是老年人多发病和共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三是衰老和衰弱综合征,例如跌倒、尿失禁、睡眠障碍等临床症状,它们往往不是单一疾病,而是衰老后的器官功能退化与健康问题累积的综合性表证;最后是老年健康和疾病管理,包括关口前移、预防老年综合征发生发展、治疗管理多种疾病共存、合理使用各种药物等多个方面。

“尽管我国老年医学已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但诊疗仍存在诸多短板。”刘幼硕、康琳均表示,比如存在“重挂牌、轻内涵”现象,有些医院虽然开设了老年科,但科内很多医护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老年医学培训,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复杂问题,这些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规范老年医学科建设”要求仍有差距。另外,医保支付不友好、优秀医疗人才缺乏也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老年医学应建体系、强人才、优服务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老年医学的提质升级已“箭在弦上”。如何让老年医学科真正发挥核心价值?

首先应该明确老年医学科的范畴。康琳认为,一个合格的老年医学科应该具备这些能力:是疾病的初筛者或守门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具备中长期照护和整合照护的能力;同时,服务需向前延伸,从治病转向防病。“老人摔倒可能源于肌肉少,肌肉少源于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能源于口腔问题……这些上游问题需要在健康体检阶段就介入干预,提前规避风险。”

应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保障机制。刘幼硕建议,“人才是老年医学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老年医学专科医生缺口较大。首先应选好学科带头人,如,每个地区重点培养几名权威老年医学专家,通过医联体模式,向基层医院输送技术与经验,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缓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让医护人员掌握老年综合评估、个体化诊疗等核心技能,口袋里‘揣着指南干活’,避免凭经验判断;此外,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上向老年医学科倾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这一领域。”

“老年科需打造‘多学科团队’,除医生外,护士、临床药师、营养师、康复师、心理科医师、医务社工等缺一不可。老年医学专家应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工作,在老年人群中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康琳举例,比如通过科普教育纠正公众“以年龄、疾病定义健康”的误区,“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健康老化’,核心是功能与生活质量,比如80岁能自驾游、透析患者能跑马拉松,都是健康的体现。”

应用AI等新技术,创新服务和诊疗模式。刘幼硕建议,可依托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技术,解决医疗“不连续、不可及”问题。“比如湘雅二医院已建立互联网医院,老年人出院可通过线上平台咨询、取药、预约复查,实现全程管理。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AI在老年衰弱预测、跌倒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应用,让技术更好地服务老年健康。”

“老年医学科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如今正‘从有走向优’。”刘幼硕和康琳表示,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人才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入,老年医学必将能为老年人的健康晚年保驾护航,让“长寿”与“高质量生活”相伴。

参考资料:
① 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高血压报告. 2025-9-23.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115569
②詹成付. 让失能老年人获得更高水平照护. 中国社会报.
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80001495/content.html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