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时报记者 朱晓娜)“以前我老伴卧床,我24小时连轴转,连口热饭都吃不上。现在有了长护险的居家护理,专业人员帮着洗澡、做康复,我终于能喘口气了。”一位长护险受益家属的感慨,道出了千万失能家庭的心声。
10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的服务供给。2016年,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长期失能人员及其家庭撑起“保障伞”。
十年间,试点城市从15个扩展至49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及地方医保部门负责人,了解长护险的十年实践。
从“家庭扛”到“制度保”:长护险缓解照护重压
“我国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但在全生命周期保障上,长期失能人员的制度性保障曾是短板。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突破2.2亿人,老年人口结构正转向高龄化,对长期失能者的持续照护已从家庭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盈华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护险的建立,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安排,也是补齐社会保障体系短板的制度创新。

北京市石景山区机构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受访者供图
“长护险试点以来,在减轻家庭负担、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成效明显:一方面,家庭成员的照护压力明显缓解;另一方面,医院的‘压床’‘占床’问题得到改善,使得医保资金和医疗资源更多用到急症治疗,也减轻了患者自付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张盈华提供的数据显示,部分试点地区长护险定点医疗机构的人均每日自付和自费项目分别只有11元和8元,远低于医院住院费用。
十年试点,从地方实践来看,长护险的减负效果显著。北京市石景山区试点五年来,每年参保长护险人数超过42万人,累计保障6233人,提供机构护理、居家上门护理等三种服务类型,32个护理项目覆盖基本照护需求。“每月近3000元的待遇保障,切实减轻了重度失能家庭的照护及经济压力。”石景山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还向家庭成员提供护理知识培训,让失能人员得到专业照护的同时,家属也能获得“照护喘息”。
在资源优化方面,长护险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吉林省长春市怡康园老年公寓,曾因脑梗塞导致气管切开、丧失吞咽与语言功能的李华(化名),如今已能对护理人员的问候做出回应。“刚送过来时,老人四肢肌力为零、意识不清,家属急得团团转。”公寓负责人介绍,通过长护险申报,李华不仅获得了“半小时巡护”“气切口消毒”等专业照护,家庭也卸下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是长护险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生动缩影。
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从“重度失能”向“更多群体”延伸
十年试点,长护险的覆盖版图不断扩张。截至目前,49个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1.88亿人,享受待遇146万人,保障对象占参保人员比例约0.78%,部分地区超过1%。
“‘七普’统计显示,我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2.34%、占全部人口的0.4%,对比来看,试点地区长护险保障对象的覆盖率并不低,但与国际相比仍有差距。”张盈华分析。
为此,各地正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吉林省构建“1+13+9”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体系,在长春、吉林等统筹区实现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全覆盖,长春市将85周岁以上未完全失能老人、中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松原市则把重度失智人员纳入范围。“我们明确受益无年龄下限,唯以标准化失能评估结果为准绳。”吉林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处长刘宏亮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截至2024年底,该省已有3.35万失能人员享受长护险待遇,较2020年增长2倍。
地方探索交出“特色答卷”:筹资、服务模式多点突破
在十年试点中,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为全国推广提供了“地方样本”。杭州市通过政策创新实现长护险省内异地服务直接结算,解决随子女异地养老群体的照护难题;成都市率先探索国家长护险制度转型,实现基金统筹使用,增强制度公平性;青岛市长护险通过“两院一体”模式(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机构合作),解决农村服务短板。
张盈华预测,随着制度完善,重度失智人员、中度失能人员将逐步纳入保障,长护险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期间,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并创新探索不同路径,出现一些差异化。例如,有的地区以医疗护理为主,有的地区以机构护理为主,有的地区向亲属发放现金,地区之间最高与最低的人均待遇支出相差数倍,保障范围多则五六十项、少则仅几项等等。”
作为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石景山区自2020年11月启动长护险试点,构建“1+1+N”政策体系,引入2家商保公司全流程经办,签约8家评估机构和78家护理服务机构。除了32个护理项目外,还创新“邻里互助”模式,鼓励居民经培训后为失能邻居提供上门服务;在9个街道政务大厅设置“一窗综办”窗口,方便群众就近办理业务。

吉林省机构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受访者供图
作为全国最早的两个重点联系省份之一,吉林省在长春市、吉林市等7个统筹区开展长护险试点,长春市是国家首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其经验可概括为“五个标准化”:筹资机制标准化:在全国率先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单独筹资机制,确保专款专用。保障范围标准化:长春、吉林、通化、松原、梅河口均将全体职工和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重点覆盖重度失能人员,并逐步扩展至中度失能、失智及高龄老人。待遇支付与服务供给标准化:明确试点地区均不设起付线。居家照护服务标准化:首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进家庭模式。经办管理标准化:明确评估程序与指标,引入市场活力提升效能。
今年7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发文统一了长护险的制度内容,目标用三年时间基本建立这项制度,国家医保局也公布了统一的长护险服务项目目录。下一步,试点地区对照统一的制度内容,逐步调整。
对此,张盈华建议完善长护险制度需从三方面发力:首先,建立基金中长期收支预测机制,将预测工作纳入制度运行常规,确保待遇水平和保障范围在基金可持续前提下设定,同时做好基本医保基金预测以保障职工长护险筹资稳定。其次,试点地区需做好制度过渡衔接,对待遇标准过高、范围过宽的地区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保障现有享受待遇人员利益,避免因政策调整引发波动。最后,加强多部门协同,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调护理服务资源、互认失能评估结果、整合津贴福利,提高政策绩效。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0-31 10:48:06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820.html
“我的养生故事”携手“本草小象”邀您共赴中医活动2025-10-31
“国之名医”走进云南昭通,助力基层慢病防控能力提升2025-10-31
长护险试点十年: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2025-10-31
从“活得长”到“活得好”,老年医学如何发展?2025-10-31
歌手演唱会耳机“爆音”?这些耳机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025-10-30
猫也会得“痴呆症”?研究发现病理机制与人类高度相似2025-10-30
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用香料1892种,部分食品不得添加2025-10-30
止痛药变“致痛药”,专家呼吁要关注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