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时报记者 朱晓娜)降温后心脑血管、头痛发病率明显升高。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医师于生元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公众面对偏头痛有两个误区,一种是选择忍——该吃止痛药的时候不吃;另一种是止痛药使用过多,尤其是一些含有成瘾性成分的复方制剂,却没有做好偏头痛的预防治疗。”
被低估的“头”等大事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于生元教授介绍,它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一系列症状,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以正常活动,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21种共病。“偏头痛位列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这里的“失能”意味着患者在发作期间会丧失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这绝非“忍忍就能过去”的不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董钊教授特别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偏头痛患者更多理解与关怀:“孩子说头痛不能上学,不一定是为了逃避课业;员工因头痛请假,也并非借口懈怠。这很可能是一种需要正视的疾病。”
当止痛药变成“致痛药”
于生元教授强调:“面对剧烈头痛,服用止痛药是本能反应。然而,这也会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是指原发性头痛病人因过度使用头痛急性镇痛药而出现原有头痛加重或新的头痛症状,一般在停止或减少过度使用的急性镇痛药物后,头痛得以减轻或消失。”董钊教授解释道。
为何治病的药会变成“致”病的源?董钊教授解释:“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急性镇痛药物会引起三叉神经伤害性通路的敏化。”这种“敏化”好比让大脑的疼痛警报系统变得异常敏感,原本不会引起头痛的刺激被放大,导致头痛阈值不断降低,发作愈发频繁。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董钊教授分析:“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多数医生对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也不了解,存在漏诊问题,治疗上可能还在使用易导致头痛的止痛药的情况。我们发起的《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清零项目》就是为了降低止痛药的风险,有效干预患者过度使用镇痛药物。”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能陷入了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陷阱”?董钊教授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警戒线”:每月服用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超过15天,或曲普坦类特异性止痛药超过10天,就可能陷入“越吃越痛”的恶性循环。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0-30 10:48:05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810.html
歌手演唱会耳机“爆音”?这些耳机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025-10-30
猫也会得“痴呆症”?研究发现病理机制与人类高度相似2025-10-30
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用香料1892种,部分食品不得添加2025-10-30
止痛药变“致痛药”,专家呼吁要关注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2025-10-30
三十年间激增201%!中国脑卒中负担持续攀升2025-10-29
构建从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监管新体系2025-10-29
男性健康日:权威专家共话前列腺癌,“三早”是关键2025-10-29
老年人秋冬郁郁寡欢怎么办?核心“药引子”是爱与陪伴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