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脑卒中发病人数正迅猛增加。近日,武汉大学宇传华教授团队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的最新研究描绘了中国卒中疾病负担的三十年变迁轨迹,并预测了至2040年的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1990年至2021年间,我国缺血性卒中(即脑梗)发病人数增加了201.13%,这一增速远超全球27.05%的平均水平。即使剔除人口老龄化因素,消除不同群体年龄结构差异的影响,其发病率仍攀升了35.72%,而全球平均发病率却呈下降趋势。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以突发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1年卒中已是全球第三大致死和致残原因。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卒中死亡人数达219万,造成459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其中,伤残调整寿命年是衡量疾病总体负担的重要指标,它综合考虑了早死和残疾导致的健康生命年损失。
10月2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卒中疾病负担呈现出明显的“三重挑战”特征:缺血性卒中激增、性别差异显著和疾病负担向残疾转移。上述研究预测,到204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仍将持续攀升。男性卒中负担显著高于女性,中国男性终生卒中风险高达41.1%,女性为36.7%。这与男性更高的吸烟率、饮酒率等风险行为密切相关。据GBD研究,疾病负担正从“致命”向“致残”转变,上述研究发现,1990年~2021年,中国卒中早亡损失生命年和伤残调整寿命年比值从20.13降至9.48,这一比值的下降意味着卒中不再像过去那样致命,但导致残疾的比例增加了。这一趋势背后,是我国急性卒中抢救水平提升的结果,越来越多卒中患者得以存活,却需长期面对残疾困扰。
从风险因素来看,研究发现,三十年间,中国卒中主要风险因素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五大风险因素为高收缩压、固体燃料家庭空气污染、吸烟、高钠饮食、环境颗粒物污染。到2021年,五大风险因素变为高收缩压、环境颗粒物污染、吸烟、高钠饮食、高坏胆固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指出,高血压(高收缩压)始终是卒中第一大风险因素,而代谢因素在中国卒中疾病负担中的贡献日益突出,此外,高体重指数(BMI)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也显著上升。
筑牢防线,前端预防是关键:面对严峻的卒中防治形势,张海澄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控策略。建议通过控烟、全民减盐和高血压管理等公共卫生政策,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加强高血压筛查与管理至关重要,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遵医嘱服药,并通过减盐、运动等方式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青年卒中人群要得到特别关注,建议青年群体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定期测量血压,控制体重,避免长期熬夜,以降低卒中风险。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全力争取在发病4.5小时内的“黄金治疗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最大限度降低残疾风险。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网络,能为越来越多的卒中存活者提供持续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可能面临的长期残疾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0-29 10:48:12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803.html
三十年间激增201%!中国脑卒中负担持续攀升2025-10-29
构建从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监管新体系2025-10-29
男性健康日:权威专家共话前列腺癌,“三早”是关键2025-10-29
老年人秋冬郁郁寡欢怎么办?核心“药引子”是爱与陪伴2025-10-29
英国营养学家提出“30-30-30”法则,护肠道防慢病2025-10-29
我的养生故事|银龄C位出道,养生我有妙招2025-10-29
励建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引领康复医学发展的“引擎”2025-10-28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扶残助残”频道上线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