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萌萌 实习记者 梁思涵)10月24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生命时报主办,京东健康提供公益支持的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科技助残主题论坛上,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励建安在主旨演讲中介绍,当前康复医学领域在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上面临着瓶颈,缺乏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引领康复医学发展的‘引擎’。”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15%-20%人口处于失能状态,远超持残疾人证的数量。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持证残疾人,还包括各类疾病导致失能以及功能障碍的人群。励建安介绍,这几类人群通过康复医学恢复健康主要有四条路径:通过训练和治疗提升弱化的身体机能;借助辅助器具代偿功能;用其他方式替代原有功能,例如用轮椅帮助截肢患者,和环境相互适应;这些方式都不适用时,还可以改造环境。

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励建安教授作主旨演讲。曹子豪摄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正是实现这些康复路径的关键。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但真正有价值的大数据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系统性、连续且有关联的数据集合。”励建安表示,在医疗实践中,人工智能将重塑我们的思维与服务体系。对于医生而言,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化书写病历,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帮助提炼最优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误诊率。但最终的决定权必须掌握在人的手中。对于治疗师和护士,人工智能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治疗方案,护理的评价体系以及护理的常规工作都可能由于人工智能方式发生变化。
励建安强调,人工智能也将深刻改变生活自理问题、排泄护理等领域。如果能够通过各类传感器持续采集生命体征、身体形态、脑功能、行为功能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数据,并将它们集成于一个便携装置——“活力计”,那么就有可能实时监测人体的姿态、活动、能量消耗、体温、脉搏、呼吸和血氧等多项指标。借助人工智能,这些数据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健康指数”或“数字化健康画像”。这一画像将不再依赖某个时间点的孤立数值作为健康标准,而是以连续、动态的变化规律作为判断依据,从而实现终身个人健康数字化管理。未来,这样的系统能够应用于养老和患者监护,实现生命体征的连续监测、自动报警和健康状态评估。
励建安表示,人工智能将深入影响我们的感官和认知,并有望为理解与治疗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开辟新途径。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0-28 10:48:08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797.html
下一篇: 没有了
励建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引领康复医学发展的“引擎”2025-10-28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扶残助残”频道上线2025-10-28
廖雅逸:以“产品+服务+AI”,构建科技助残产业新基建2025-10-28
专家共话科技助残,以科技为轴,让便利触手可及2025-10-28
刘娟:加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更好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2025-10-28
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科技助残主题论坛举行2025-10-28
仝小林院士:推动中医药回归基层,为健康中国注入“中医力量”2025-10-27
健康中国建设十年热词发布,邀您一起参与互动猜词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