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时报记者 赵萌萌 实习记者 梁思涵)10月24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生命时报主办,京东健康提供公益支持的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科技助残主题单元现场,来自康复机构、公益组织、平台企业、产业界的六位嘉宾围绕“科技助残融合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从政策解读、需求洞察、技术创新到产业挑战,全方位勾勒科技赋能残疾人康复与生活的路径,力求让科技真正穿透壁垒,惠及8500万残疾人群体。

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科技助残主题单元现场 曹子豪摄
明方向:科技助残的核心是“功能重建与社会融入”
“科技助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残障群体的功能重建能力、认知拓展能力,最终促进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吴惠群开篇点明科技助残的本质。作为中国现代康复的策源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已在智能康复领域开展多项突破性实践:从神经调控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临床试验,到3D打印假肢、无创脑机接口的临床研究,再到康复大数据平台建设,正逐步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临床。
“听力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最需突破的挑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廖沙夫进一步聚焦细分领域,指出当前听力助残需破解“认知理念、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专业服务”三大痛点。
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听力健康服务指明方向;而 OTC 助听器通过“科技+模式创新”,突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人群也能获得基础听力服务。廖沙夫说,“基金会正通过公益项目搭建桥梁,让听力技术与服务触达更多人。”
探需求:从“产品刚需”到“服务与社会融入”
作为连接供需的关键平台,京东健康助残品类负责人陈涛用数据勾勒出市场真实需求:“轮椅、拐杖、护理床等传统辅具需求稳定且增速显著,同时,互联网医疗问诊、听力师上门验配等服务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需求已超越 “产品与服务” 本身——不少残疾人希望通过消费帮扶参与社会生产,“这体现了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层意愿”。
如何让技术精准匹配这些需求?左点创始人朱江涛分享了企业实践:“我们做助听器11年,发现用户不爱用的核心是产品‘不接地气’。”从早期推出TWS形式的OTC助听器,到创新脖挂式设计解决“易丢、待机短”问题,再到拓展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场景,左点的每一步创新都源于用户反馈。“每天看京东平台的用户评价,每周分析用户需求报告,才能让工程师的智慧落地成‘好用的产品’。”他以生发仪为例补充,很多临床技术因“信息差”被误解为“智商税”,企业的责任就是把技术转化为用户能理解的语言,让好技术真正帮到用户。
破难题:产业创新需迈过“标准、评估、普惠”三道坎
“科技助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KARMA康扬辅具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郭佑吉以轮椅产业为例,讲述了40年创新中的思考:从“钢管变铝合金”实现轻量化,到研发可完成姿势变换、康复训练的智能轮椅,核心是让终身使用轮椅的人“坐得舒服、活得有质量”。
但他也坦言产业痛点:“很多创新功能因没有国家标准,无法申请注册证;部分产品快速市场化却缺乏专业评估,导致用户‘买错、用错’。”他呼吁建立类似“药剂师”的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体系,让专业人才为用户匹配合适产品。
朱江涛也提到商业化过程中的难点:“临床里有很多好技术,但受众窄、认知度低,容易被贴上‘智商税’标签。”他认为,企业需要成为“技术翻译官”,把专业临床语言转化为用户能理解的表达,让更多人认可技术的价值。
共展望:以科技为轴,构建包容助残体系
“北京康复医院每年有约800万项次的康复治疗,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需要医工结合、AI 赋能,更需要各方协同,让数据支撑科技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盖海山如是说,当前康复服务体系区域发展不均衡、基层人才短缺仍是痛点,科技助残需***、市场、社会形成合力。
嘉宾寄语:吴惠群希望“科技让人类远离残疾,共享美好”;廖沙夫坚持“专业引领、公益践行”;陈涛期待 “科技让残疾人更有尊严”;朱江涛盼着“更多人享受到好技术的帮助”;郭佑吉重申“最适合的科技就是最好的科技”。
最后,主持人盖海山总结时指出,科技助残的道路虽长,但只要以生命为本,让智慧康复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在商业化中坚守普惠价值,就能构建起包容、可持续的助残产业体系,让每一位残障人士都能触碰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尊严。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0-28 10:48:06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794.html
励建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引领康复医学发展的“引擎”2025-10-28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扶残助残”频道上线2025-10-28
廖雅逸:以“产品+服务+AI”,构建科技助残产业新基建2025-10-28
专家共话科技助残,以科技为轴,让便利触手可及2025-10-28
刘娟:加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更好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2025-10-28
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科技助残主题论坛举行2025-10-28
仝小林院士:推动中医药回归基层,为健康中国注入“中医力量”2025-10-27
健康中国建设十年热词发布,邀您一起参与互动猜词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