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居前列,肝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二线治疗环节,长期以来面临着标准方案缺失、疗效不佳的困境。7月15日“GPC3-ADC肝癌专家顾问会”上,肿瘤领域专家聚焦肝癌特异性靶点GPC3的新型ADC药物研发进展,为这一临床难题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
当前,肝癌治疗已进入“手术+系统治疗+局部治疗”多模式时代。肝癌一线治疗主要为靶免(靶向+免疫)联合方案,但二线治疗却陷入“无标准方案可用”的局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赵宏介绍,此前获批的二线药物(如瑞戈非尼、卡博替尼和雷莫芦单抗等单药治疗),在一线已采用靶向加免疫治疗的前提下,无论单药使用还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率均较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赵宏。受访者供图
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杜顺达补充道,一线治疗失败后,二线治疗可选方案有限,且客观反应率普遍不高,部分联合局部治疗的方案虽能提升疗效,但仍有大量患者面临治疗空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特性靶点和开发的相对应有效药物将成为继免疫治疗时代之后下一步在肝癌领域取得疗效突破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针对肝癌特异性靶点GPC3的创新ADC药物MRG006A研发备受关注。“GPC3是一种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及凋亡的癌胚抗原,其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却在70%-80%的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因此被视为精准靶向肝癌细胞的‘黄金’靶点”。赵宏主任在采访中表示,“作为进入临床阶段的GPC3靶点ADC药物MRG006A,其创新价值还体现在技术突破上。”
患者MRG006A注射液治疗后影像结果。受访者供图
赵宏主任解释道:MRG006A基于Hi-TOPi技术平台开发,如同“精确制导导弹”——由针对GPC3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导航系统”,精准定位肝癌细胞,再通过连接体携带细胞毒性药物(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作为“弹头”,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这种机制既保留了强效抗肿瘤作用,又因靶向性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解决了传统细胞毒性药物毒性过高的问题。临床数据显示,其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肝功能异常(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及轻度骨髓抑制等,整体可控,进一步验证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赵宏主任表示,“标准治疗失败的肝癌患者传统治疗手段有限,急需创新药改变目前治疗现状。MRG006A项目在全国开展,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牵头,本研究中心已入组了14例患者,并观察到多例肿瘤缩小的患者,目前的治疗效果远超现有治疗方案。”
从临床进展来看,MRG006A的表现已显露出显著潜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黄振提到,“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剂量爬坡研究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果,在剂量组中,两例GPC3阳性患者入组后,肿瘤显著缩小,治疗效果令人鼓舞。”(朱晓娜)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7-18 10:48:07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180.html
GPC3-ADC创新药物:有望填补肝癌二线治疗空白2025-07-18
痤疮反复?专家教你“战痘”2025-07-18
走进肿瘤医院发音康复班:无喉患者可以重获“新声”2025-07-17
南方湿热北方燥热,夏季养生要“因地制宜”2025-07-17
精准化、个体化治疗,让胶质瘤患者活得更好2025-07-17
世卫组织:带状疱疹疫苗可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提供保护2025-07-17
国家卫健委:推荐高龄老年人每月至少测量两次体重2025-07-17
高温多雨心脏蒸桑拿,学学养心“三件套”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