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完成百例机器人胃癌手术:手术更精准、出血量更少

时间:2025-09-19 10:48:16点击:0健康头条

“机器人手术正处于从技术成熟期向普及应用期过渡的阶段,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超越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从2023年科室成立到2025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二科刘凤林教授团队已成功完成100例机器人胃癌手术,取得了系列进展。

9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二科主任刘凤林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通过三维(3D)高清视野、颤抖滤除和腕式器械这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了传统腹腔镜在复杂操作上的局限,在实现微创的同时,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二科主任刘凤林教授。受访者供图

“首先,机器人手术系统配备了能够放大的三维高清成像技术,提升了医生对手术部位的空间感知能力,这就好比给医生戴上了一副‘透视眼镜’,让组织层次、血管和神经束等清晰可辨,减少误伤风险。其次,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够自动滤除医生手部的生理性震颤,使操作更加稳定。另外,机器人手术能够实现更彻底的淋巴结清扫,而清扫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刘凤林教授介绍,“机器人手术适合大部分胃癌患者,早期和局部进展期患者是主要适用人群。例如,2024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早期和局部进展期胃癌均为机器人手术适应证,但不推荐晚期(T4b)或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

刘凤林教授认为,“主刀医生的经验是决定手术成败和患者预后的最关键因素。医生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开腹根治术经验和娴熟的腹腔镜/机器人操作技术。机器人系统只是一个工具,不能替代外科医生的决策和经验。”

“机器人手术不仅仅是工具的迭代,更是外科理念的革新。”刘凤林教授说,未来机器人手术或将成为集成人工智能等多项前沿技术的智能平台,可分析患者影像数据自动进行器官重建,能识别手术中关键解剖结构并发出危险预警,帮助医生更稳定、更精准、更安全地完成复杂操作。

“希望更多患者将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消化道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刘凤林教授说。(陈龙飞)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