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神经外科专家,赵继宗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
从197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医科大学)至今,赵继宗已在神经外科领域深耕55年。他是中国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开拓者,是“脑心同治”理论的提出者,更是无数患者口中“敢把脑袋交给您”的生命守护者。
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80岁的赵继宗院士仍保持着每周几台手术的频率。“人会老,但救死扶伤的初心不会老。”这句话,正是他55年从医路的最佳写照。
初心:两幕儿时记忆,种下从医种子
1950年代,一个男孩站在父亲的床前,看着一位老中医将银针扎透父亲的舌头——这个近乎“冒险”的举动,竟让休克的父亲血压回升,得以转往医院抢救。“现在想来,这应该是通过强烈刺激来维持病人的血压,那是我对‘医生’的第一印象。”赵继宗院士对记者回忆道。后来父亲被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很快安排了手术,剧烈疼痛也缓解了。那时,当医生这个念头已在他心中埋下种子。
在初中时,赵继宗在新华书店被一个上锁的书柜吸引。柜中那本精装的《外科临床学》,封面烫金的“临床”二字让他好奇不已。“售货员说这是‘医生才能看的书’,越神秘,我越想知道里面藏着什么。”正是这份好奇,让赵继宗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四军医大学。
1970年毕业后,赵继宗被分配到铁道兵三师基层连队锻炼。在大兴安岭的隧道里,他和战士们一起打盾、挖隧道,冬天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手和工具冻在一起是家常便饭。这段看似与医学无关的经历,却塑造了他“啃硬骨头”的性格。
20世纪70年代,赵继宗(左一)曾在铁道兵三师锻炼。受访者供图
“挖隧道要精准计算方位,做手术也要精准定位病灶;隧道塌方可怕,脑部手术失误更可怕。”两年后,赵继宗回到医院,从宣武医院到天坛医院,一脚踏入神经外科的“战场”。
追赶:深耕神经外科领域,半个世纪只做一件事
世界神经外科经历了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和微创神经外科三个发展阶段。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是经典神经外科时期,那时诊断脑部疾病只有两种设备,血管造影和气脑造影。”如果说经典神经外科是蹒跚学步的童年,那么显微神经外科的到来,便是迈向少年的关键一步。
“20世纪70年代,在我刚刚穿上白大褂时,发达国家已经广泛普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而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医院有这样的技术实力。”赵继宗回忆。彼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里关于神经科唯一的国外参考资料就是“一本薄薄的、来自俄罗斯的神经外科杂志”。
带着对新技术的强烈渴望,1989年,赵继宗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休斯敦研修。1991年,他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又前往底特律,向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Ausman教授学习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要通过连续8个小时的显微手术训练,还有严格的考试才能毕业。
归国时,赵继宗的行囊里装了20多盒珍贵的显微手术录像带,“那时候我每周六都会组织科室医生一起反复学习这些显微手术。”赵继宗向记者如数家珍地展示着几盒当年的录像带,从盒子上泛黄的医用胶布中隐约可见岁月的痕迹。
21世纪初,微创理念如春日新芽破土而出,神经外科也迎来“风华正茂”的微创外科时代。
赵继宗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率先在国内建立微创神经外科平台,将经典神经外科“脑叶范围手术”,推向“病灶性手术”水平,带动了国内微创神经外科的发展。
赵继宗(左一)在显微镜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医院供图
2003年赵继宗的“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年赵继宗“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机制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的建立及术中神经功能保护研究”获中华医学会科技一等奖;2009年赵继宗“颅脑手术中脑认知功能保护的微创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5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的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年会上,赵继宗应邀做了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学术报告。美国神经外科专家Mendelow教授评价说:“赵继宗教授的报告展示了中国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的成就。”
这些成绩并没有让赵继宗放慢脚步,又开始了下一场神经科学的探索。
门诊中,赵继宗发现不少来看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还存在心血管的问题。“血管遍布全身,又是一个整体系统,如果病人同时患有脑血管病,还有心血管病,该怎么办?先治哪个、后治哪个?”
针对这一问题,他大胆探索,提出建立脑心血管性疾病同治的新型学科,倡导“脑心同研,脑心同防,脑心同治,脑心同康,中西医同用”的“五同”理念。他牵头成立了脑心同治研究中心,组织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外科、中医科等多学科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并在全国38家医院建立了脑心同治联盟。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正在转变观念,致力于此。
传承:坚守临床一线,“做医生的原则是‘责任和规矩’”
2022年,北京天坛医院为赵继宗授予“终身成就奖”。在颁授仪式上,赵继宗向同仁们分享:“我们要放眼未来,勇于接受新观点、新理念,要敢于变革、勇于创新,绝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
2022年,在北京天坛医院“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赵继宗发言。北京天坛医院 图
如今他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周坚持两个半天的门诊,其余时间则安排手术或者查房。
他一直紧紧跟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入21世纪,传统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论”已逐渐被“大脑回路”这一新概念取代。2023年2月他发表论文提出“网络神经外科”(Network neurosurgery)理念。“基于脑网络的神经调控、脑机接口以及现代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技术平台的应用,为神经外科手术带来了全新理念与模式变革,标志着网络神经外科时代的到来。”
赵继宗办公室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神经科学的各类专业资料,有当下最新技术的研究论著,也有20世纪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基础教材——那是赵继宗从旧书市场淘来的,纸张已经泛黄,赵继宗十分珍惜。
“既要放眼未来的方向,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丢下前人的经验。”赵继宗时常告诫年轻医生,做医生的原则是“责任”和“规矩”,“医生一刀子,病人一辈子。术前、术中、术后要把该尽的责任都尽到了,还要按规矩做、按指南做。技术方面我们可以有突破,但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赵继宗的学生回忆起恩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一个字“严”,永远别想蒙混过关。但对于赵继宗来说,他也日复一日这样严格要求着自己。“身教重于言传,我自己先做好了,他们也就跟着好了。”赵继宗说。
2022年9月,赵继宗院士在门诊为患者问诊。曹子豪 摄
赵继宗几乎每年都会带领青年医师奔赴外地开展义诊,年逾七旬时还在西藏进行了一台复杂的脑血管动脉瘤手术。持续数个小时,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赵继宗说,“我必须做这台手术,不光是为了救一位患者,手术的方法、技术也要留在当地,让当地医生遇病敢治、遇病能治。”
一些师从赵继宗的学生,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领域有所成就的医生。赵继宗的藏族学生格桑顿珠,如今已经是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的院长、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帮助医院建立起了神经外科专科,提升了当地的神经系统疾病救治水平。提起格桑,赵继宗也是满满的自豪,“格桑让我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另一种意义。”
仁心:珍藏每一份真心,“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夫”
经赵继宗治疗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今年6月,赵继宗乘火车前往内蒙古指导手术,邻座的一男子突然问:“您是赵大夫吗?几年前在北京天坛医院是您给我做的动脉瘤手术,这次是去北京复查,没想到在这儿能碰到您。”
赵继宗的书柜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奖状,而他最珍视的,是患者送来的手工礼物和感谢信。
患者亲手给赵继宗绣的“百福图”。陈龙飞 摄
一幅稍微褪色的红底“百福图”一直被赵继宗盖在工作的电脑上。“这个刺绣来自一位患脑动静脉畸形的姑娘,她一针一线绣好送给我的,我一直放在办公室里。她的父母和弟弟都有残疾,我为她做了手术,恢复得很好。”100多个金色福字以不同字体绣制而成,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患者对赵继宗的感激。
还有一个用红色花朵拼成的心形相框,记录着“5·12汶川地震”期间一段生死救援的故事。“汶川地震发生后,部分伤员转运到北京治疗,有位80多岁脑外伤患者突发肺部感染。当时十分危急,我立即组织北京几位专家紧急会诊,经过几天的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后来,患者亲手做了这个红心,里面的每一朵小花都是他自己做的,字也是他写的,搬家多次我一直留着它,还给它换过新的相框。”
虽然光环加身、职务繁多,更被许多患者看作“救命恩人”。然而每每提及这些,他只是笑着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大夫。”(记者 陈龙飞 朱晓娜 武星如)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7-17 10:48:15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150.html
走进肿瘤医院发音康复班:无喉患者可以重获“新声”2025-07-17
南方湿热北方燥热,夏季养生要“因地制宜”2025-07-17
精准化、个体化治疗,让胶质瘤患者活得更好2025-07-17
世卫组织:带状疱疹疫苗可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提供保护2025-07-17
国家卫健委:推荐高龄老年人每月至少测量两次体重2025-07-17
高温多雨心脏蒸桑拿,学学养心“三件套”2025-07-17
警惕假银饰重金属超标,过敏伤身埋隐患2025-07-17
减少“白色污染”!我国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