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梅花针疗法:助力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疲劳

时间:2025-09-25 10:48:24点击:7健康头条

想象一下:一把小巧的“电子锤儿”在眼周轻柔地叩打,伴随着微弱的电流刺激,就像给眼睛做了一次舒适的疗养——这就是电梅花针的治疗体验。

电梅花针疗法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钟梅泉教授在传统梅花针疗法基础上改良而成的新型针灸疗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电梅花针特色疗法传承人杨丽坤介绍,梅花针属于“皮肤针”的一种,通常由五根或七根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针头并齐,形似梅花样式,而且叩打皮肤后常出现短暂的轻微红晕,“梅花针”也因此得名。

电梅花针疗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电刺激技术与传统梅花针叩刺相结合,提高了疗效。结合脊柱两侧检查诊断法,使治疗部位选择更精准。电梅花针治疗时采用弹刺、快刺、轻刺、平刺的手法,配以辅助手法,轻柔快速,痛感低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患者。

关于眼睛与脏腑和经络的关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都有所记载,“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而精则藏于肾。“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表明肾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受血而能视”,“肝开窍于目”。从中可以看出肝与眼的关系尤为密切。同时,心与眼睛的关系也很密切,《灵枢》上说“目者,心之使也”。但是,眼睛和脏腑关系必须依靠经络为贯通,将人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体的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的运行输转,把脏腑之精气上注与眼睛,使眼睛获得濡养。这样才能保持眼睛看东西的正常功能。这种相互关系,正如《素问》上所说“诸脉着,皆属于目”。

电梅花针的选用穴位和治疗部位,是根据中医理论、脏腑及体表的关系以及受治者的症状所定。

针对儿童青少年眼病的治疗,杨丽坤介绍了钟梅泉教授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增视纠斜穴方”——正光和正光2穴,位于眼区,肝开窍于目,有养血平肝,增光明目,纠斜作用;风池为胆经穴,有疏肝清目之功;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有补心血,振心阳,宁心安神,理气和胃之效;百会穴有健脑宁神,开窍回阳,平肝明目作用;大椎穴系手足三阳之会穴,能调和气血,壮体益阳。采用梅花针叩打上述穴位,能疏通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

再结合患儿体质差异,搭配相应背俞穴如肝俞、肾俞、心俞、脾俞等,可加强补益肝肾,健脾宁神,改善相应脏腑功能。因此,能起到增进视力和纠正斜视功用。

很多家长担心“针灸疗法” 会让孩子害怕、受伤,但电梅花针完全打消了这些顾虑,低至4岁的儿童也可接受。“治疗前,医生会将电针仪输出导线的一端连接在针具尾端的金属件上,另一端连接电极片;皮肤局部消毒后,将电极片贴在叩刺部位旁边,调节电针仪输出强度,对治疗部位进行叩打。治疗时,孩子会感觉治疗部位刺刺、麻麻,没有明显痛感,就像给眼睛做了一次轻柔的按摩。”杨丽坤说,治疗后皮肤没有创口,孩子洗脸、洗澡、运动都不受影响,不用特意“忌口”或“静养”。

针对眼疲劳,通常治疗1次就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近视儿童的视力提升有个体差异,但只要坚持按频次治疗,疗效就能逐步累积。杨丽坤建议,每周3次,连续坚持3个月到半年,能更好地巩固效果;期间建议定期监测眼轴及时观察近视防控的进展。

当然,电梅花针不是“一劳永逸”的,治疗后的用眼习惯,才是维持疗效的关键。杨丽坤特别提醒家长和孩子,每次连续看书、写作业、用电子设备 ,别超过30-40分钟,休息时让孩子远眺窗外的绿树或天空,让眼睛充分放松;写字时做到 “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避免弯腰驼背或躺着看东西;每天保证至少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毛圆圆)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