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野”,原本是个游戏里的词,如今,在社交平台上,被年轻人们用来指代挖野菜。春天一到,一年一度的“打野热”也开始在各地兴起,但与此同时,因误食有毒植物而发生中毒的案例也到了高发季节。
据深圳晚报3月6日报道,不久前,深圳市民阿彪(化名)与朋友们在户外爬山时,误把路边散落的有毒油桐子当作山核桃吃下,不到半小时,一行人便相继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被紧急送医。
“每年春季,类似的‘食野’中毒事件都有发生,而此次事件中的油桐子,毒性成分主要为桐酸和油桐素。”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误食油桐子后,可能引发包括剧烈呕吐、腹泻、头晕等严重的中毒反应,给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带来损伤。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制药系教授陆洋也表示,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植物,油桐子在古代一直被用作防水、防虫、防腐材料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又逐渐发现,其外用具有清热消肿、解毒杀虫的功效。而医师对于内服使用油桐子较为谨慎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有大毒,确有催吐等需要时才会让患者内服。因此,普通人更需避免误食及黏膜接触而给身体造成伤害。
除了油桐子,包括云南昆明、广东东莞、浙江杭州等多地也都在近期发布了关于食用包括大白花、致命鹅膏、滴水观音等野菜野花的风险预警提示,提醒市民在野外游玩时务必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今年春季,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内部发现的剧毒蘑菇致命鹅膏。“东莞疾控”微信公众号 图
“‘打野’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有毒植物,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与桑葚外形相似的马桑果、与水芹相似的野芹菜、与血皮菜相似的化儿草……都是有毒的。”刘少伟表示,对于市民来说,准确鉴别存在一定难度,预防野外食物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采、不吃,如果想尝鲜,可以到正规市场购买安全食材。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3-23 12:54:00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8256.html
从抗战到抗疫,武汉协和医院的百年坚守2025-09-13
天津市肿瘤医院滨海医院开设“心理双门诊”2025-09-13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召开2025-09-13
上半年我国批准创新药43个,创新药研发上市加速跑2025-09-13
多只个股涨超10%,医疗器械板块表现强劲2025-09-13
工信部解读“十四五”新型工业化成果,医疗创新填补国内空白2025-09-13
当蜗牛遇上茶叶,感染性糖尿病创面治疗有了新思路2025-09-13
沈师大自备井污染致两千学生感染诺如病毒,专家呼吁封停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