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谭琪欣)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已有113个国产新药获批上市,数量是“十三五”的2.8倍,市场规模达1000亿元。
“十四五”规划为创新药打破跨国垄断注入“加速度”,明确要求完善快速审评机制。政策的“阳光雨露”,精准浇灌真正有实力的药企,更助力我们将生物医药发展的命脉紧握手中。
康方生物药物研发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分子测试。受访者供图
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新药,击败全世界最畅销的抗癌药
2025年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在“委员通道”上的一番话,让目光聚焦到广东一家药企——康方生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生产的新药的治疗效果,击败了全世界最畅销的抗癌药。而这只是一个缩影。”赵宏感慨,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赶上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好时候。
赵宏口中的“新药”,指的是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单抗。此刻,距离它立项已过去整整十一年。
回首2012年公司创立之初,康方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夏瑜记忆犹新:“那时国内真正的创新药凤毛麟角,很多患者用的‘新药’在国际上早已过时。2014年依沃西立项第一天,我们就提出要做全球最好的抗癌药。”然而,双抗技术自1960年概念提出以来,虽潜力巨大,却因技术壁垒高筑而成功寥寥。“走前人没有走过的创新道路,必然面临不确定的风险,这个药究竟能不能成?当时我们心里也没底。”夏瑜坦言。
2021年,“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出炉,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强心针。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重点发展免疫治疗等新一代生物药。这份明确的信号,直接转化为推动新药临床开发的强大动力,伊沃西单抗的研发开始进入“一路狂飙”阶段。
2024年9月8日,世界肺癌大会见证了依沃西的惊艳亮相。当大屏幕上首次出现依沃西与K药(帕博利珠单抗)的“头对头”数据时,会场陷入一片寂静。依沃西将入组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近乎翻倍,疾病进展风险直降49%,击败K药的同时,刷新了全球PD-L1阳性NSCLC(小细胞肺癌)单药一线治疗的最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纪录。
这一年同样是中国双抗商业化元年。5月,依沃西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EGFR-TKI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成为全球首个“免疫+抗血管”双抗新药。短短4个月后的11月28日,国家医保谈判室传出掌声,“恭喜康方生物,创新药依沃西单抗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夏瑜记得,自己全程紧握的拳头,在那一刻才终于缓缓松开。
十年,从寂寂无名到世界瞩目,亦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拔节生长的缩影。夏瑜深知,此刻的掌声与喧嚣,正是对当初孤勇坚守、执着开辟中国新药破局之路的科学家们,最悠长的回响。
研发十年凝聚百人心血,持续的政策环境是入局的勇气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沃土上,破茧成蝶的故事,远不止康方一家。
“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搬走了。”回想起2023年6月28日,齐鲁制药小分子化学1类创新药伊鲁阿克片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的那一刻,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明会仍然万分激动。
齐鲁制药生物药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记录生产数据。受访者供图
一粒创新药,从开始研发到最终上市,就像是一次万里长征。山东大学创新药物研究院院长刘新泳教授分析说,创新药物研发要经过新药筛选和发现、临床前和III期临床研究过程,是一项耗时、耗资、多学科合作的系统工程,在业界统称为“双十工程”,即开发一个新药需要投入10亿美元和花费10年时间。
10年前这个创新药立项时,不仅张明会和他的团队,齐鲁制药决策层心里也没有底:能否成功?多久可以成功?唯一确定的是,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创新药投入巨大,必须要有持续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药企才有勇气“入局”。持续深入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营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完善快速审评机制。
齐鲁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赵树雍说,看到最终临床数据时,“自己是一边微笑一边流泪”:2023年2月24日,伊鲁阿克治疗克唑替尼耐药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全文发表在BMC Medicine杂志上。基于独立评审委员会的评估:伊鲁阿克客观缓解率为69.9%,疾病控制率为96.6%。
终于,2023年4月完成Ⅲ期临床申报生产并受理,最终于2023年6月获得该药首个适应症的上市批准。张明会记得,新药申报有很多环节,仅2021年的一次申报资料就达到800公斤,装了390多个袋子,满满的一辆中巴车。
在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中,现代医药是山东加快培育壮大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齐鲁制药作为医药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带动着更多民营医药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一项项行业第一的传奇,齐鲁制药铆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定走在创新之路上。2024年,齐鲁制药研发投入达43.8亿元,“十四五”期间预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三分之二用于创新药研发。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直言,“创新药研发是‘十年磨一剑’的事业,我们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敢为人先。”
李燕认为,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政策的系统性建构、体系性整塑,进一步发挥好政策的集中组合效应,充分释放民族医药产业和企业发展新活力。
中国原创新药,在大洋彼岸刻下出海“里程碑”
当国内审批跑出“加速度”,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最高标准的竞技场——美国FDA,在大洋彼岸刻下出海里程碑。
迪哲医药药物研发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进行细胞筛选。受访者供图
北京时间7月2日凌晨三点,迪哲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张小林下意识摸起了手机,手指滑动着邮件收件箱。那封来自公司注册部门的邮件点亮了周遭的一片漆黑——美国FDA批了。简单回复邮件后,张小林平静地放下手机,直到两天后,一种迟来的震撼才席卷全身:“我们注册团队的牵头科学家六十多岁了,一路走来遇到过风风雨雨,但那是他头一次跟我抱头痛哭,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条路真的走通了。”
获批的国产原创新药舒沃替尼,是张小林和团队八年来的心血。这款治疗肺癌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EGFR ex20ins)的创新药,是全球该靶点领域“零的突破”,而它攻克的,则是被全球医药界公认为“最难成药靶点”的险峰。次日,舒沃替尼又被火速纳入最具权威性的国际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之一、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一夜改写全球肺癌用药版图。
突破性疗法、优先审评、“零发补”受理、“零缺陷”核查……舒沃替尼的出海之路堪称“一路绿灯”,从申请到美国FDA批准仅用8个月,比常规流程快了一倍多。一家中国初创药企,如何征服世界最高标准?
时间拨回7年前。彼时,靶向疗法虽为肺癌治疗带来曙光,却唯独绕过了EGFR ex20ins这片孤岛,患者无药可用,临床束手无策,连跨国药企也接连折戟。“要做,就做患者急需的创新药。”迪哲医药成立不到一年,便在张小林的力主下,向这片“无人区”发起冲锋。
严苛标准贯穿始终。“做药如造桥,设计时承重定下100吨的标准,过程中无论如何绝不用99吨的数据糊弄。”如临床试验期间,张小林要求团队摒弃行业惯例,坚持采用最严苛的“最坏可能性”原则计算缺失数据,即在假设失访患者属于疗效最差群体基础上,再验证疗效结论是否成立。
2021年,舒沃替尼早期临床数据(悟空1&2)首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关键数据惊艳全场:近半数患者肿瘤显著缩小,副作用停药率仅2%。会场如潮掌声中,张小林心潮澎湃:“那一刻,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手握最好的EGFR ex20ins靶向药,而这个药物来自中国。”
2024年,其全球注册临床数据再登ASCO,“同类最佳”的持久疗效最终叩开美国FDA大门。至此,成功“闯美”的国产原创新药已达8款,国产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年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从“无人区”的孤勇冲锋,到实现全球的“零的突破”,舒沃替尼的征途,正是中国创新药崛起最铿锵的足音。“七年前我们立志要做世界一流创新药时,同行者寥寥,国内创新药行业流行采取跟随策略。经过5年大浪淘沙、潮起潮落,如今与我们同行者众。”张小林感慨生态巨变。
此时,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地平线上回望,那些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世界高峰,早已刻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政策灯塔照亮新航程,千帆竞渡的壮阔图景正在展开。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8-29 10:48:41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452.html
一粒小药丸里的大变革,国产新药研发的技术突围2025-08-29
402种药品降价背后的民生,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下的生命曙光2025-08-29
本周医药健康领域13起投融资,5起融资超亿元2025-08-29
美国更新高血压指南,这三条降压建议值得关注2025-08-29
又一新药获批,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2025-08-29
9月起可接种国产九价HPV疫苗,专家:国产与进口保护效果相当2025-08-29
仅需30分钟,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开启“极速模式”2025-08-29
从科学突破到产业变革,精准营养开启健康新“食”代2025-08-29